序言
我前妻曾对我说过:“我爷爷要是还活着的话,你俩肯定能聊到一块去。他总是喜欢跟别人讲自己当年在朝鲜打仗的经历。”我好奇地问:“你爷爷都跟你讲些什么了?”前妻回答说:“不知道,我不爱听他讲这些东西……”那时,我就在想:难道三代以后,真的会磨平你在世上的一切痕迹吗。就像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里说的那样: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。
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这也是我为何要将自己的经历付诸笔端的原因。正如郭德纲所言:我不求世界毁灭后,宇宙中仍有一段我的相声在飘荡。我也不奢望全世界都铭记我的过往。我不是伟人,也不是名人,但总希望为自己留下点什么……
其实,我一直想写一写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。因为这些经历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,总能在某些时刻、某些地点,唤起我对那段往事的回忆。但又羞于自己没有余华的超脱、路遥的朴实、莫言的文采和史铁生的思想深度。直到我读了胡安焉的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和杨本芬的《秋园》,我才顿悟:不论是第一人称的时间线叙述,还是第三人称的人物关系推进,只要把事情说明白、讲清楚,让大家读得懂,就足够了。
弘一法师说:在人生的舞台,你就是主角。你的生活,不管有多平凡和普通,都有精彩、悲伤、有趣的瞬间。他们可以在灶台之间、工作之余,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。我觉得我也可以。我不奢求大家在读完我的文章后,能收获些什么。我只愿把我的生活经历,当成故事分享出来。
至于为什么我的故事总是充满坎坷,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《毛泽东》中的一句话。剧中,教育家杨昌济曾说:成功给人带来的喜悦,不过是昙花一现,真正能让人长久记住的,值得一生去回味的财富,恰恰是你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。我想,或许正是这些令人痛苦的经历,才让我如此深刻地铭记在心吧。
宋丹丹曾在一次节目中说过:你写的文章,点评的某些人、某些事情,都反映的是那段时间给你带来的主观感受,因为人是会变的……所以,我讲的人或事,仅仅是那段时间对于我自己的主观臆断,不客观也不权威,更不可信。
以上便是我的自序。起初,我并未打算撰写序言,但我看所有小说文章里都附有导读或者代序。就拿导读来说,它像极了CCTV6《佳片有约》播放正片前的佳片导视。对于上二年级的我来说,除了能在VCD或录像机上看电影外,唯一的期待便是每周六晚,守在电视机前,静候电影频道的《佳片有约》。然而,电影开始前,总要先请几名专家和主持人一起讨论电影里的内容,时而还会穿插几段电影里的精彩片段。如今想来,这或许便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剧透吧。
正所谓“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普通人的见解或许不及专家那般专业、深刻,但也不失为属于自己的“真理”。所以,我的序言只是想把我的写作动机告诉大家,至于内容好坏就全凭自己亲自品鉴了。